農業部原林務局整併行政院退輔會森保處業務,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,機關名稱選擇以「林業」取代「林務」或「森林」,宣示將以台灣多樣化的森林生態為基底,推動多元綠色森林產業;首度將「自然保育」納入林業保育署組織名稱,突顯厚植森林等陸域重要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資源,才能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石。
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8月14日正式揭碑。(圖片來源: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官網)
你可能也想看:
土壤碳匯懶人包》 自己的碳權自己種!「種碳」是什麼?歐盟為何在積極推動「黃碳」?
首任農業部長專訪》先提高農民收入、光電絕不能影響農業生產!農村減碳、調適….陳吉仲如何延續農業改革重任?
自然碳匯有哪些?
1. 森林碳匯(綠碳):取得碳匯方式包含:增加森林面積、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及提高國產材使用。
2. 土壤碳匯(黃碳):量測土壤有機質轉成碳匯,取得碳匯方式包含:增加碳匯量(增加生物堆肥、草生栽培等方式)、減排(少/不整地耕作)及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。
3. 海洋碳匯(藍碳):非水體而是土壤及植物進行碳吸收(紅樹林復育、海草床復育、鹽沼植物、新增溼地等)。
三種森林及自然碳匯方法學
林華慶會後受訪表示,現階段能提供的造林地面積較小,除了既有的新植造林方法學,也將同步開發其他方法學,舉例來說,今年底前就會向環境部提出竹林經營碳匯方法學,並開發人工林經營方法學,讓企業可透過撫育既有人工林、或經營4年即可伐採1次的竹林取得碳匯。
林華慶指出,碳權由環境部主管,林業署主掌森林碳匯,預計今年9月將舉辦第4次企業座談,若有共識,「企業參與森林及自然碳匯ESG專案媒合平台」有望9月底上線,主因是希望碳匯不要被特定企業壟斷,未來若有不同企業選擇同專案,會透過評選機制擇定;待企業投入20年以上,可依方法學推估二氧化碳蓄積量,再向環保署申請碳權。
農業部長陳吉仲。(圖片來源: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官網)
台灣綠色戰略資源:18.3萬公頃竹林,打造新興竹產業鏈
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說明,為提升國產材自給率於2028年達成5%的目標,木、竹仍將是現階段多元林產業最關鍵一環,速生的竹材將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材,而台灣擁有面積18.3萬公頃的豐富竹林資源,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表示將整合跨部會資源並串聯民間通力合作,重新打造從生產、加工、研發應用到銷售的新興竹產業鏈。
在其他非木質產業發展,則優先輔導林農將林木撫育或收穫所遺留枝梢材或枝葉等剩餘資材,提煉精油或純露,並轉化為高單價精油香氛產品,剩餘資材可再做為菇包、生質顆粒或回歸林地養分,並持續盤點具地方或民族特色之林下經濟新品項,建立非木質林產品品牌及驗證標章制度,創造綠色森林產業收益。